影音類載體 -- 影片類 -- 2" Quad

影音類載體 -- 影片類 -- 2" Quad

特徵

  • 格式名稱:2" Quad ( Quadruplex ) 
  • 內容記錄類型:類比
  • 上市時期:1956
  • 使用期間:1959 - 1980初
  • 外觀:盤帶 (Open Reel)
  • 尺寸:帶寬:2";片盤直徑:~12"
  • 外盒:~15" x 15" x 4" 方型塑膠盒,約 20 - 30 磅;有可能置於紙盒。
  • 識別:片盒上通常帶有含節目名稱的標籤,顯示播出日期,記錄日期和/或與廣電環境一致的其他資訊。
  • 製造商:3M,Ampex,IVC,Sony,Bosch…
  • 錄放影機:非常少見,可能可在部份電視台,後製公司或典藏機構中找到藏品,但幾乎無法找到零件。不同子規格的機器與記錄格式間不相容。
  • 用途:主要用於專業或電視領域。
  • 風險:訊號損失風險極大,設備過時。
  • 狀態評估:目視判斷是否有異物汙染,沾黏症,發霉和其他問題的跡象,需要進行播放以進行全面檢查。
  • 保存行為:建議立即透過專業廠商重製母帶。轉檔前可能需要清潔。可能需要更換包裝。

圖片

2-inch Quad Tape Reel with miniDV cassette.jpg
2" Quad 盤帶與 miniDV
CC BY-SA 3.0, Link
Quadruplex.svg
2" Quad 記錄方式,磁頭上四顆讀寫磁頭以正交方式寫入磁帶
By Tecchese - Own work, CC BY 3.0, Link

備註

1959年由Ampex所推出的首份錄影帶,開啟電視使用磁帶記錄的方式。由於磁帶不需要透過沖印即可重播,因此大幅減化電視製作的流程。之所以被稱為四重式(Quadruplex)是因為在旋轉磁鼓上有四顆相隔90度,用來記錄或讀取的磁頭,透過快速橫向旋轉的磁鼓,以正交掃描的方式快速掃過磁帶。這種記錄方式被稱為分段記錄,每段磁軌記錄畫格的一部份。就NTSC格式,每秒記錄960條磁紋,每條磁紋負責1617條掃描線。透過這樣的方式來記錄影像所需的高頻寬。但也需要透過電子與機械方式確保磁頭與磁軌的對齊(追蹤訊號),以確保能夠讀取所有資訊。
這種格式有幾種子類,主要與其使頻率調制的方式來記錄訊號有關。有低頻段黑白/彩色(Low-band monochrome/color),高頻段(High-band),超高頻段(Super-high-band)與慢速/半速(Slow-Half-speed)不同子格式。調頻的技術可減少訊號強度變化的影響,但當彩色訊號出現時,這些調頻載波與色彩載波可能會互相影響,因此透過高於色彩載波的更高載波頻率(高頻段)來避免這樣的干擾。到了這個格式末期的超高頻段(Super-high-band)中,所使用的頻率更高的載波頻率,並導入了前導訊號/載波(pilot signal/carrier)來強化時基校正的程序。慢速/半速模式則是透過降速記錄的方式來增加記錄時間長度,從原本的每秒15吋降至7.5(ips)。這樣的改變需要更載的磁頭間隙,從約10mil縮至5-6mil,因此在非慢速磁頭上讀取,會有雜訊增加的副作用。
四重式盤式錄影帶主要為AmpexRCA所生產,歐規則有Botsch所製作的機器與磁帶。但2吋磁帶除了四重式錄影帶外,在1961年開始,Ampex也開放使用螺旋式記錄的格式及後續Sony PV系統。聲音領域也有寬度為2吋的多軌錄音帶。這些格式間無法相容,但可能會被誤認。

參考資料

LabGuy’s World – http://www.labguysworld.com/
The Little Archives of the World Foundation - http://www.little-archives.net/guide/content/1quadruplex.html
Tim Stoffel's Quadruplex Park – http://www.lionlamb.us/quadpark.html
Vidipax – http://www.vidipax.com
WIKI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Quadruplex_videotape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低成本的數位影像修復 (OpenCV Inpainting)

影音類載體 -- 聲音類 -- 8軌匣式錄音帶(8 track tape)

影音數位典藏所需的自動化腳本(Bash Script)--函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