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電影修復倫理與數位工具

隨著電影修復的例子越來越多,每個電影修復的案子都不同。在某些情況下,採用某種數位工具或技術可能是合理的,而在不同情況下使用相同的技術可能是完全不合適的。FIAF的技術委員會在最新的 數位聲明 中(刊載於電影修復期刊,Journal of Film Preservation,104期,2021年4月號),提供一系列 應在所有修復案件中需要思考的,不同等級的規範和準則。這些規範分為以下幾類: 規則: 適用於數位修復工具和技術的一般和通用使用規則。 準則: 可能會依專案目的開放詮釋或調節的工具和技術。 紅線: 超出修復倫理範圍的,毫無例外的工具或技術。 規則 這些是套用於數位修復工具和技術的一般規則。在沒有折衷情況的情況下,應始終遵守並符合這些規則。 為修復所選擇的版本的原始剪輯必須保留。不允許重新剪輯,更改順序,增加或刪除鏡頭或字卡,或“修正”其連續性。在可能存在多種版本的電影的情況下,例如國內和國外、重新發行版等,該專案的目標應該是修復特定的歷史版本,而不是從多個版本製作歷史上不存在的多版本混合。 如果有原始字卡,必須保留其內容和位置。如果沒有原始字卡,則重建的字卡必須表明它們是現代重製品。 必須保留畫格的原始畫面比例。掃描原始素材時,必須在不裁切的狀況下擷取每一個畫格的完整影像。修復時,必須修復整個畫格,然後將其寫入新的底片或數位輸出中。當為了數位放映而對類比電影進行算圖的情況下,預期會在畫格邊緣進行裁剪以重現類比膠卷放映遮罩產生的成像。 膠卷的原始格率或速度必須保留。如果將新的修復結果要印回到膠卷上,則新的複製品僅含有原始的逐格序列,然後應以原始格率放映膠卷。在更可能的數位輸出和放映的狀況下,必須預備以這樣的方式,以原始格率放映的方式呈現數位輸出(DCP,ProRes等)(如果數位放映不支援實際原始格率,則改用模擬效果)。 必須注意原件的顏色,對比度和調光(依時序)。在可能的情況下,應參考製作時的原始參考拷貝,以便準確地重現調光。 必須保留底片或第一代拷貝中存在的電影原始作品的所有特徵和痕跡。此類標記和痕跡的例子包括: 膠卷顆粒 鏡頭和字卡之間的接點 原始拷貝中存在的接點,例如產生特效的場景 顯影架造成的點線(“珍珠串”) 出現在原底中的攝影機毛髮 閃爍或密度改變(由於褪色/老化導致的閃爍除外) 稅務,電檢和關卡標誌 攝影機擺動(不是由於複製造成的晃動) 原始特效

影音類載體 -- 聲音類 -- 8軌匣式錄音帶(8 track tape)

圖片
特徵 格式名稱:8 track tape / Stereo 8 內容記錄類型:類比 上市時期:1964 使用期間:1964 - 1980初 外觀:匣式 (cartridge) 尺寸:帶寬:1/4";片長:45 分,有加長版至 90 分鐘版。 外盒: 4" × 5¼" × ⅘" 長方型塑膠盒;有可能置於紙盒外包裝。 識別:卡匣上通常帶有含節目名稱的標籤,由於可由使用者自行錄音,內容可能與標示不符。 製造商:Ampex,RCA,Scotch 3M… 錄放音機:非常少見, 網路二手平台 或跳蚤市場可見二手器材。 用途:主要用於汽車音響或家用領域。 風險: 訊號損失風險大,設備過時。 狀態評估:目視判斷是否有斷帶,摺帶(卡帶),異物汙染,沾黏症,磁層脫落,發霉和其他問題的跡象,需要進行播放以進行全面檢查。 保存行為:建議立即透過轉錄為數位格式。轉檔前可能需要清潔。可能需要更換包裝。 圖片 8 track 音樂卡帶內部構造。By User  Isis  on  en.wikipedia  - Originally from  en.wikipedia ; description page is (was)  here  * 20:50, 21 October 2002,  CC BY-SA 3.0 8 track 卡匣軌道分布圖。Source:  8trackheaven.com 備註     現在磁帶的起源可回溯自1930年代,早期格式為盤式錄音帶,但為了讓使用方便,在1950年代開始製作盒式錄音帶。而  8軌匣式錄音帶在 1960 年代發明。美國人 William Powell Lear 將之前的四軌盒式錄音帶改造後,簡化部份元件,並將聲軌從四軌變成八軌後,成為最早的 8軌匣式錄音帶。這樣的格式由於被福特汽車選做為配件,加上使用方便(直接插入即開始播放,停止時直接取出即可),且可循環播放,因此在 60 年代一度相當流行。但除了美國、英語系國家、歐洲的德國,義大利和日本外,在其餘地區則並不一定容易找到。      8軌匣式錄音帶使用 1/4" 塑膠片基,使用與早期盤式錄音帶相同的鏽褐色的鐵氧化合物的磁性塗層,與每秒3.75吋(9.53 mm)的運行速度。磁帶上分為 8 軌,供四個節目使用,因此每個節目共兩個軌道,因此可錄製立

書摘ー《Sustainable Preservation Practices》ー part 3

  實行永續性保存措施 ー part 3     IPI(Image Permanence Institute,影像永久保存研究中心)是在影像與文化資產保存上進行研究的領導者,在2010年代初期,隨著環保節能議題的成長,他們也依據其研究,出版了這份指南。目的在於讓有儲存藏品需求的機構在面臨藏品保存環境維持,與節省高耗能環境控制成本間,得以取得平衡。 這本書主要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 著重於管理儲存區域時,需要了解的環境,環境對材料劣化的影響,以及影響儲存環境的主要因素。這部分屬於入門知識。 第二部分 介紹準確記錄儲存環境所需的工作,以及如何有效地分析風險,並提高保存品質。 第三部分著重環境管理行為,並強調節能和達成永續經營的機會。 第四部分則是以考書目與其他資訊。 這篇文章會著重於第三部分。這段主要討論在機構中建立和維護有效的環境管理過程中,為了建立最佳和永續保存環境時,環境管理團隊的具體職責和行為。目的在於以盡可能少的能源消耗下,達到對藏品的最佳保存環境,並讓該環境可以長期維持永續性。 建立環境管理團隊     IPI 建議,當一個組織要建立 長期管理保存環境時,須具備下列關鍵功能: 能為各種儲存位置和藏品類型決定最佳環境的能力。 產生和維持判斷每個區域,一年中,所有季節的最佳(最佳可達成的)氣候的文件(這是基於團隊對適當數據的審查以及基於實際數據的協商)。 能在存放大量藏品的每個區域中,隨時間演進,測量實際儲存氣候的能力(這需要數據記錄器和數據管理系統)。 具有定期下載可靠的儲存氣候數據,將實際情況與可達成的最佳狀態進行比較以及檢測和報告不如最佳氣候(有害或浪費效能)的能力。 能夠診斷和修正氣候條件不如最佳條件的原因,並採取措施減少故障再次發生的可能性。     這些工作會需要環境管理團隊來負責主導。由於, 環境和設施的決策會影響包括人類舒適度,藏品健康,預算等面向,因此需要是一個跨領域的團隊。 IPI 的經驗傾向由藏品照護方領導的團隊通常會發揮最佳作用。而設施代表會需要有足夠的權限來執行團隊決策。這樣的團會會需要 應定期召集會議,以審查 資料 和比較,判斷表現不佳的空間,判斷季節性設定以及審查並調整所有 影響儲存氣候的因素和故障(天氣,HVAC設備,控制系統,人員的行為等) 等。因為,在實際世界中, 機械系統很容易變成非最佳狀態、故障和發生意外事件。當 運作

書摘ー《Sustainable Preservation Practices》ー part 2

圖片
實行永續性保存措施 ー part 2     IPI(Image Permanence Institute,影像永久保存研究中心)是在影像與文化資產保存上進行研究的領導者,在2010年代初期,隨著環保節能議題的成長,他們也依據其研究,出版了這份指南。目的在於讓有儲存藏品需求的機構在面臨藏品保存環境維持,與節省高耗能環境控制成本間,得以取得平衡。 這本書主要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 著重於管理儲存區域時,需要了解的環境,環境對材料劣化的影響,以及影響儲存環境的主要因素。這部分屬於入門知識。 第二部分介紹準確記錄儲存環境所需的工作,以及如何有效地分析風險,並提高保存品質。 第三部分 著重環境管理行為,並強調節能和達成永續經營的機會。 第四部分則是以考書目與其他資訊。 這篇文章會著重於第二部分。這部份會討論達成最佳和永續保存環境時,要先認識環境對材料劣化的影響以及影響儲存環境的因素。 記錄當前的儲存環境      儲存環境的測量,通常主要是由藏品照護人員,對藏品儲存或展示區域進行巡查時一併執行的環境監測行為。在現在的建築物中,可能會有大樓安裝數位化的 BMS或EMS(建築管理系統,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s,或能源管理系統,Energy Management Systems)。這些系統是設計用來測量建築物中的負責環境控制的機械與管理系統的表現,可以用來描述某些趨勢,但不一定能代表特定儲存區域的環境特性。     在老舊建築物中,也可能需要監測可能受外在環境劇烈影響的區域:如日照差異大的朝北和朝南的房間,或可能受水溝或土地濕氣影響的地下儲藏室。在儲存空間內,應將記錄器放置在存放藏品的櫃架附近。通常不應放置在地板與接近天花板的位置。也應避免將記錄儀放置極端位置,如外側門,通風口,冷氣和其他加熱,冷卻,除濕或加濕處附近。     定期測量溫度和濕度很重要,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不必每天甚至每週都下載數據。通常會需要每幾個月下載一次即可。但是,至少需要同一個位置一年份的數據,才能涵蓋季節變化的分析數據。短期數據對於分析的價值有限。      測量儲存環境的最基本裝置為,測量熱量的溫度計與測量水分的濕度計。但濕度計所測量到的是相對濕度,要確定空間中空氣所含有的水分含量時,還需要使用露點溫度計來測量絕對濕度。這些測量儀器可能是刻度式或電子式的,現在通常會使用

書摘ー《Sustainable Preservation Practices》ー part 1

圖片
實行永續性保存措施 ー part 1     IPI(Image Permanence Institute,影像永久保存研究中心)是在影像與文化資產保存上進行研究的領導者,在2010年代初期,隨著環保節能議題的成長,他們也依據其研究,出版了這份指南。目的在於讓有儲存藏品需求的機構在面臨藏品保存環境維持,與節省高耗能環境控制成本間,得以取得平衡。 這本書主要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著重於管理儲存區域時,需要了解的環境,環境對材料劣化的影響,以及影響儲存環境的主要因素。這部分屬於入門知識。 第二部分 介紹準確記錄儲存環境所需的工作,以及如何有效地分析風險,並提高保存品質。 第三部分 著重環境管理行為,並強調節能和達成永續經營的機會。 第四部分則是以考書目與其他資訊。 這篇文章會著重於第一部分。 定義最佳與永續保存環境所需的背景知識     這個部 分 中,提到保存環境中最重要的關鍵因素,以及這些因素與藏品劣化的關係,以及會影響保存環境中這些因素的原因。     如大部 分 接觸過藏品保存的人員所熟知,會影響藏品保存壽命的關鍵因素是溫度與濕度。由於溫度代表熱量,越多的熱量代表化學反應增加,因此化學性劣化的劣化速度。而隨著溫度上升,生物活性也會增加,蟲類的活動與黴菌的危害也會增加。因此通常會要求儲存環境盡量低溫。      而濕度表示空氣中水分的比例。如果藏品中含有會吸收或放出水份的材質,可能是有機物或部 分 無機物,則會試圖與儲存空間中的空氣達成平衡狀態。在水份不足的狀態下,較硬的有機物,如 木材會收縮,變形和破裂;皮革和感光膠片會收縮,硬化,破裂和剝落;紙張,纖維和黏合劑會變乾。在水份過多的狀況,又可能會面臨黏合劑沾黏和黴菌爆發。     不過在測量時,所測量的濕度是相對濕度,代表在特定溫度下,空氣中所含有的水分 與空氣可以容納的水分的比例。在確定知道空氣中的水分含量(絕對濕度),需要另一個測量標準,露點溫度。在環境控制系統未增減水分的狀況下,戶內露點溫度與戶外一致,而相對濕度會隨著溫度下降而上升,直到露點溫度時達到飽和。反之,當溫度上升時(如冬季)相對濕度會下降,可能因此達到對藏品有害的乾燥等級。     藏品必需 保存在適當環境條件,是為了減緩在一般環境中會發生的自然劣化,而這些劣化又可以依原來源,分為化學,生物與物理性劣化三種。化學劣化是藏品中的材質因化學反應而產

書摘ー《電影製片工業的生產技術管理法》ー沖洗過程可能產生的缺陷

《電影製片工業的生產技術管理法》- 書摘之二    這本書是由中影的前身,農業教育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農教)的第一任廠長,胡福源所著作,於1957年出版,供早期電影沖印廠所使用的參考書籍。胡先生曾任職於好萊塢的米高梅電影公司,專職於沖印藥水的化學部份,因此這本書大部份著重的部份也與膠卷的沖印有關。     隨著時代進步,膠卷沖印從著作時的黑白沖印,轉換到後期的彩色沖印,甚至到今日,台灣(華語世界)僅剩一家沖印廠。書中仍有部份內容值得再度拿出來回味,因為這些細節與現在進行中的電影修復領域也有相當的關係。           膠卷需要透過沖洗處理後,攝影所記錄到的影像才會顯示在膠卷上。但在處理的過程中,可能是因為顯影,定影,清洗,甚至烘乾,都可能會將一些化學性,物理性,以及機械性的異常,變成膠卷上的各種缺陷。因此會有那些缺陷,該如何預防,以及如何消除及補救,都應該要有更深的了解。基本上,本篇所提素材主要為黑白膠卷。     在此也感謝國家電影中心的郭榮平大哥推薦此書。       顯影時產生的缺陷      顯影時,會因為化學或機械上的問題,造成下列缺陷: 顯影曚霧(Development Fog)      顯影曚 霧是指,膠卷上的影像可能因部份原因,造成影像模糊不清的狀況。其原因可能有下列幾項: 因顯影藥樂中的藥劑比例失當,造成過強的顯影效果。因此在顯影時,膠卷上未正式感受曝光的溴化銀會受影響,而產生還原反應,因此造成膠卷表面曚霧。 顯影藥水中含有不潔淨化學副產品汙染所造成。 因顯影藥水與空氣起氧化反應,產生褐色氧化醌(Oxyquinone)汙染所造成。 因操作不當,膠卷曝露於不安全光源下,導致部份膠卷因漏光,在顯影時也會產生化學反應,而形成曚霧。      這些缺陷都可以透過事先預備避免,如依標準配方準備藥劑,並透過過濾裝置以濾除汙染物,減少顯影藥水與空氣接觸機會,以及強化操作紀律來消除漏光威脅。 因金屬鹽的化學作用所產生的 曚霧     當影片沖洗過程中,如果使用含銅或錫等金屬材質工具,則這些材質會因為與顯影藥水接觸後,變成 SnS 或 CuS 等化合物溶於藥水中。這些化合物後續會沉積在膠卷表面而造成曚霧。因此後來的沖片機皆使用不銹鋼材質,以避免類似缺陷。     除金屬裝置外,連通用軟管也必需選擇使用「硬橡皮」材質的軟管。因為部份軟管中,可能含有如硫化銻(

書摘ー《電影製片工業的生產技術管理法》ー膠卷的感光特性

圖片
《電影製片工業的生產技術管理法》 - 書摘之一    這本書是由中影的前身,農業教育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農教)的第一任廠長,胡福源所著作,於1957年出版,供早期電影沖印廠所使用的參考書籍。胡先生曾任職於好萊塢的米高梅電影公司,專職於沖印藥水的化學部份,因此這本書大部份著重的部份也與膠卷的沖印有關。     隨著時代進步,膠卷沖印從著作時的黑白沖印,轉換到後期的彩色沖印,甚至到今日,台灣(華語世界)僅剩一家沖印廠。書中仍有部份內容值得再度拿出來回味,因為這些細節與現在進行膠卷數位化也有相當的關係。     在此也感謝國家電影中心的郭榮平大哥推薦此書。 膠卷上的密度      電影膠卷沖印與影像數位化間,有一個與兩者都有關的特性便是「密度」。這個特性在數位化時,會影響掃描機是否能完全擷取膠卷上的影像,或是否能保留完整的濃淡對比。     而在類比領域裡, 攝影膠卷上的影像是由銀粒子或藥膜上的染色物質所組成,而這些物質的數量多寡,會直接影像記錄影像的明暗與色彩。而用來量測這些物質的數量的度量,即是 「密度(Density)」 。以黑白底片為例,當曝光越多處,會有越多的銀粒子累積,即密度越高。反之,曝光越少處,則累積銀粒子數量越少,即密度越低。      在討論感光靈敏度( sensitometric )時,密度會與兩個另外兩個度量有關,「透明度(Transmission)」和「暗昧度(Opacity)(在不同領域可能翻成不透明性;蔽光性)」。 膠卷透明度示意圖      當膠卷放在光源前時,進入膠卷的光線( I 1 )和部份通過膠卷的光線( I 2 )的比例,即為透明度(T =  I 2 / I 1 )。因此如上圖中的四組累積不同銀粒子的膠卷,分別透明度為 1,0.5,0.25 與 0。      而暗昧度(O),則是透明度的倒數,即(O = 1/T)。上圖的四組膠卷的暗昧度分別為:1,2,4 與 ∞。     密度(D)與這兩個數值的關係是,與透明度成反比,而與暗昧度成正比。因為,當累積的銀粒子越多,通過膠卷的光就越少,反之亦然。因此密度的大小可以 透過這兩個數值來進行計算。數學關係是:           D = log 10 (1/T) 或 D = log 10 O 在這樣的狀況下, 上圖的四組膠卷的密度度分別為:0,0.301,0.602 與 ∞。反之,若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