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ー《電影製片工業的生產技術管理法》ー膠卷的感光特性

《電影製片工業的生產技術管理法》- 書摘之一

   這本書是由中影的前身,農業教育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農教)的第一任廠長,胡福源所著作,於1957年出版,供早期電影沖印廠所使用的參考書籍。胡先生曾任職於好萊塢的米高梅電影公司,專職於沖印藥水的化學部份,因此這本書大部份著重的部份也與膠卷的沖印有關。

    隨著時代進步,膠卷沖印從著作時的黑白沖印,轉換到後期的彩色沖印,甚至到今日,台灣(華語世界)僅剩一家沖印廠。書中仍有部份內容值得再度拿出來回味,因為這些細節與現在進行膠卷數位化也有相當的關係。

    在此也感謝國家電影中心的郭榮平大哥推薦此書。

膠卷上的密度

    電影膠卷沖印與影像數位化間,有一個與兩者都有關的特性便是「密度」。這個特性在數位化時,會影響掃描機是否能完全擷取膠卷上的影像,或是否能保留完整的濃淡對比。

    而在類比領域裡,攝影膠卷上的影像是由銀粒子或藥膜上的染色物質所組成,而這些物質的數量多寡,會直接影像記錄影像的明暗與色彩。而用來量測這些物質的數量的度量,即是「密度(Density)」。以黑白底片為例,當曝光越多處,會有越多的銀粒子累積,即密度越高。反之,曝光越少處,則累積銀粒子數量越少,即密度越低。

    在討論感光靈敏度(sensitometric)時,密度會與兩個另外兩個度量有關,「透明度(Transmission)」和「暗昧度(Opacity)(在不同領域可能翻成不透明性;蔽光性)」。

膠卷透明度示意圖

    當膠卷放在光源前時,進入膠卷的光線(I1)和部份通過膠卷的光線(I2)的比例,即為透明度(T = I2/I1)。因此如上圖中的四組累積不同銀粒子的膠卷,分別透明度為 1,0.5,0.25 與 0。

    而暗昧度(O),則是透明度的倒數,即(O = 1/T)。上圖的四組膠卷的暗昧度分別為:1,2,4 與 ∞。

    密度(D)與這兩個數值的關係是,與透明度成反比,而與暗昧度成正比。因為,當累積的銀粒子越多,通過膠卷的光就越少,反之亦然。因此密度的大小可以透過這兩個數值來進行計算。數學關係是:
        D = log10(1/T) 或 D = log10O
在這樣的狀況下,上圖的四組膠卷的密度度分別為:0,0.301,0.602 與 ∞。反之,若在讀取膠卷特性時,可能會看到膠卷的感光曲線(Sensitometric Curves),以 KODAK VISION3 500T Color Negative Film 5219 為例,藍色染料的密度上限約為 2.8,代表進入膠卷的光的強度可以到達離開膠卷的光的 630 倍 (10^2.8)。

密度測量範圍示意圖

    由於藥膜中的粒子會造成光線散射,還有片基處的折射效應,會造成同一束入射光會在通過膠卷後,分裂成不同角度的出射光。因此在測量密度時,要測量的出射光方式會分為:「分散密度測量」與「直射密度測量」兩種方式。當使用分散密度測量方式時,出射光的強度會較直射式高,因此量測到的密度會相對的要小。如果膠卷本身有造成光線分散的特性時,兩者的差異會更大。

    在電影製片領域中,因為通常使用接觸式印片(contact printing),因此底片與拷貝片的是緊密接觸的狀態,因此所有通過底片的光線都會直接落在拷貝片上,因此在測量時,需採用分散密度數值為準。

密度計

    用來測量膠卷上密度的儀器,稱為「密度計」(Densitometer)。密度計的基本原理是:

  1. 具備能發出穩定光強度的的光源;
  2. 具備能將光源所發出的光線佝限在膠卷上特定區域的裝置;
  3. 具備比較光源處,與穿過膠卷後,兩組光源強度準確比例的設備。
    密度計有可能有兩種量測方式,一種是「主觀定值式」(Subjective-type),另一種是「客觀定值式」(Objective-type)。主觀定值式是由操作者在讀取密度計中的光強度,與穿過膠卷的光強度比例,再透過「主觀」的方式調整密度計中的光強度,使其與通過透明片基的光強度一致。再利用相同的方式調整膠卷上其他部份的密度值,以得到純粹藥膜的密度數值。客觀定值式,則是透過光電池,將光強度轉為電能。透過電子晶片的計算直接取得密度數值。主觀式密度計設計較簡單,但受操作者的狀態極大,而客觀式密度計則較準確,但價格也較昂貴。

    早期片廠所使用的密度計可能有柯達公司的「夾士洽夫密度計」(Capstaff Densitometer)或西電公司的「總合球形密度計」(Integrate Densitometer)。前者是主觀式,而後者是客觀式密度計。

夾士洽夫密度計,by Hu, 1957


    
夾士洽夫密度計的原理是,光源(A)發出後分為兩路,其中一路通過放置膠卷的玻璃(H),以及部份反射與吸收的半穿透鏡(F,G),最後通過檢視鏡(J)來觀察。另一路則通過反射鏡(B,D)後,再透過半穿透鏡(F,G)來回到檢視鏡,讓兩條光路可以一起觀察。在第二條路中,相較於第一條光路的膠卷,在相對位置中則是一個含號數的楔塊(Wedge,C)。另外的幾個裝置,其中 W 是用來平衝通過片基與第二條光路的光強度,上面有標式不同的「暗昧值」數值的裝置。K 是調整光源位置的螺絲,而 P 是佝限光路的裝置。

總合球形密度計,by Hu, 1957

    總合球形密度計的原理,則是光源(1)發出光後,通過聚光鏡(2)和色彩瀘鏡(3)。在通過斷續輪(4)時,光線被切成每秒450(60Hz)或375(50Hz)次。這些斷續的光線透過散光管(5)後,透過反射鏡(6)和物鏡(7)照到膠卷(8)上。最後通過膠卷的光線,透過反射圓球(10)反射後,由光電管(9)轉換成電能。最後由電能透過電子裝置計算,換算成密度值。

膠卷特性曲線

    透過密度測量後的數值,最後會被畫成一個曝光對數(log E)與密度(Density)的曲線圖。這種圖被稱為膠卷特性曲線(Film characteristic curve)或 HD曲線(HD 用來紀念發展這個技術的 Hurter 與 Driffied)。
HD 曲線,by Hu, 1957

    在 HD 曲線中,主要分為三個區段,CA,AB 與 BD。AB 段是曲線中的直線區域,又被稱為「準確曝光」(correct exposure)線段。在這個區域中,密度值與曝光對數的數值成正比。因此如果在攝影時,將所有景物都落在這個區域時,其曝光與密度是呈現一個理想的關係。C
A 段是曲線中的「足趾」區域(Toe Portion),又被稱為「曝光不足」(underexposure)線段。這個區域的密度值會與曝光對數的數值成一個逐漸增加的關係,而非常數。相較於 CA 段,BD 段是曲線中的「肩胛」區域(Shoulder Portion),又被稱為「過度曝光」(overexposure)線段。這個區域的密度值會與曝光對數的數值成一個逐漸下降的關係,也不是常數,到密度某個數值後,即使再曝光也不會有任何改變。

感光學感模(Sensitometeric Gamma)

    在調光或討論影像亮度時,通常會出現一個參數「伽瑪」值(Gamma),在此音譯為感模,有時以希臘字母「γ」來表示。這個數值的定義是,在 HD 曲線中的直線區域,任兩點的曝光對數差(Δ log E),與密度差(Δ D)的比值:
                γ = (D2-D1)/(log E2-log E1
以上圖為例,D1 = 1.0,D2 = 1.9,log E1 = 1.75,log E2 = 2.55。這樣所算出來的感模值 γ = (1.9-1.0)/(2.55-1.75) = 1.125。
每種膠卷都有自己的特性曲線,因此會有相對應 Gamma 數值。而相同的膠片間,可以透過控制顯影時間來略微更動 Gamma 數值大小。

緯線(Latitude)

緯線示意圖,by Hu, 1957

    緯線是指在 HD 曲線中,直線區域投影在曝光對數上的線段。以上圖為例,這張圖中有同一份膠卷片材,使用不同顯影時間(a)與(b)所產生的兩條 HD 曲線。其中(a)製程的顯影時間較(b)製程要長。直線區域投影到曝光對數上的緯線線段中,(a)製程的 MN 線段會較(b)製程的 M'N'線段要短。因為這樣的特性,緯線的長短會與感模數值大小成反比。通常在膠卷特性上,緯線長度越長的片材代表有更大的「準確曝光」範圍。因此也可以在攝影時讓更多的影像落在直線線段上。


參考資料:

內文與部份圖片,摘錄自《電影製片工業的生產技術管理法》,胡福源著,1957出版。

留言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低成本的數位影像修復 (OpenCV Inpainting)

影音類載體 -- 聲音類 -- 8軌匣式錄音帶(8 track tape)

影音數位典藏所需的自動化腳本(Bash Script)--函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