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audiovisual archive」標籤的文章

書摘ー《電影製片工業的生產技術管理法》ー沖洗過程可能產生的缺陷

《電影製片工業的生產技術管理法》- 書摘之二    這本書是由中影的前身,農業教育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農教)的第一任廠長,胡福源所著作,於1957年出版,供早期電影沖印廠所使用的參考書籍。胡先生曾任職於好萊塢的米高梅電影公司,專職於沖印藥水的化學部份,因此這本書大部份著重的部份也與膠卷的沖印有關。     隨著時代進步,膠卷沖印從著作時的黑白沖印,轉換到後期的彩色沖印,甚至到今日,台灣(華語世界)僅剩一家沖印廠。書中仍有部份內容值得再度拿出來回味,因為這些細節與現在進行中的電影修復領域也有相當的關係。           膠卷需要透過沖洗處理後,攝影所記錄到的影像才會顯示在膠卷上。但在處理的過程中,可能是因為顯影,定影,清洗,甚至烘乾,都可能會將一些化學性,物理性,以及機械性的異常,變成膠卷上的各種缺陷。因此會有那些缺陷,該如何預防,以及如何消除及補救,都應該要有更深的了解。基本上,本篇所提素材主要為黑白膠卷。     在此也感謝國家電影中心的郭榮平大哥推薦此書。       顯影時產生的缺陷      顯影時,會因為化學或機械上的問題,造成下列缺陷: 顯影曚霧(Development Fog)      顯影曚 霧是指,膠卷上的影像可能因部份原因,造成影像模糊不清的狀況。其原因可能有下列幾項: 因顯影藥樂中的藥劑比例失當,造成過強的顯影效果。因此在顯影時,膠卷上未正式感受曝光的溴化銀會受影響,而產生還原反應,因此造成膠卷表面曚霧。 顯影藥水中含有不潔淨化學副產品汙染所造成。 因顯影藥水與空氣起氧化反應,產生褐色氧化醌(Oxyquinone)汙染所造成。 因操作不當,膠卷曝露於不安全光源下,導致部份膠卷因漏光,在顯影時也會產生化學反應,而形成曚霧。      這些缺陷都可以透過事先預備避免,如依標準配方準備藥劑,並透過過濾裝置以濾除汙染物,減少顯影藥水與空氣接觸機會,以及強化操作紀律來消除漏光威脅。 因金屬鹽的化學作用所產生的 曚霧     當影片沖洗過程中,如果使用含銅或錫等金屬材質工具,則這些材質會因為與顯影藥水接觸後,變成 SnS 或 CuS 等化合物溶於藥水中。這些化合物後續會沉積在膠卷表面而造成曚霧。因此後來的沖片機皆使用不銹鋼材質,以避免類似缺陷。     除金屬裝置外,連通用軟管也必需選擇使用「硬橡皮」材質的軟管。因為部份軟管中,可能含有如硫化銻(

書摘ー《電影製片工業的生產技術管理法》ー膠卷的感光特性

圖片
《電影製片工業的生產技術管理法》 - 書摘之一    這本書是由中影的前身,農業教育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農教)的第一任廠長,胡福源所著作,於1957年出版,供早期電影沖印廠所使用的參考書籍。胡先生曾任職於好萊塢的米高梅電影公司,專職於沖印藥水的化學部份,因此這本書大部份著重的部份也與膠卷的沖印有關。     隨著時代進步,膠卷沖印從著作時的黑白沖印,轉換到後期的彩色沖印,甚至到今日,台灣(華語世界)僅剩一家沖印廠。書中仍有部份內容值得再度拿出來回味,因為這些細節與現在進行膠卷數位化也有相當的關係。     在此也感謝國家電影中心的郭榮平大哥推薦此書。 膠卷上的密度      電影膠卷沖印與影像數位化間,有一個與兩者都有關的特性便是「密度」。這個特性在數位化時,會影響掃描機是否能完全擷取膠卷上的影像,或是否能保留完整的濃淡對比。     而在類比領域裡, 攝影膠卷上的影像是由銀粒子或藥膜上的染色物質所組成,而這些物質的數量多寡,會直接影像記錄影像的明暗與色彩。而用來量測這些物質的數量的度量,即是 「密度(Density)」 。以黑白底片為例,當曝光越多處,會有越多的銀粒子累積,即密度越高。反之,曝光越少處,則累積銀粒子數量越少,即密度越低。      在討論感光靈敏度( sensitometric )時,密度會與兩個另外兩個度量有關,「透明度(Transmission)」和「暗昧度(Opacity)(在不同領域可能翻成不透明性;蔽光性)」。 膠卷透明度示意圖      當膠卷放在光源前時,進入膠卷的光線( I 1 )和部份通過膠卷的光線( I 2 )的比例,即為透明度(T =  I 2 / I 1 )。因此如上圖中的四組累積不同銀粒子的膠卷,分別透明度為 1,0.5,0.25 與 0。      而暗昧度(O),則是透明度的倒數,即(O = 1/T)。上圖的四組膠卷的暗昧度分別為:1,2,4 與 ∞。     密度(D)與這兩個數值的關係是,與透明度成反比,而與暗昧度成正比。因為,當累積的銀粒子越多,通過膠卷的光就越少,反之亦然。因此密度的大小可以 透過這兩個數值來進行計算。數學關係是:           D = log 10 (1/T) 或 D = log 10 O 在這樣的狀況下, 上圖的四組膠卷的密度度分別為:0,0.301,0.602 與 ∞。反之,若在讀

黑白攝影作品的化學修復

圖片
    在討論影像修復時,通常現在人們會立即想到掃描,然後透過軟體來做數位修復。但是攝影這個已經發展百年的技巧中,是否有可以用來進行修復的方式呢?這段影片出自日本節目,“修理的魅力(修理、魅せます)”,這系列的節目用來介紹各個領域的修理專家如何進行修復。在這集中,職人 村林孝夫 先生(Murabayashi Takao)透過暗房技巧來進行黑白照片的修復。     那這個修復方法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雖然說在影片中,他有提到無法教授,但是事實上他曾經將這個方法在 1999 年申請專利( JP2001042489A ),並在 2001 年在美歐也申請了相同的專利( US6573034B2 , EP1227370A1 )。這個方法基本上就是透過漂白的方式,將組成影像的銀還原成鹵化銀,透過再顯影的方式,回復至接近原始銀影像的對比。     在他的專利中,基本上流程如下: 歐洲專利中第二種方式的程序圖,source: EP1227370A1     其中主要幾個階段為:藥膜硬化,漂白,再曝光,顯影,定影。與一般攝影類似,但是攝影階段變成漂白,而前端又多了一個藥膜硬化的過程來彌補這種化學處理都會有的破壞藥膜的副作用。所使用的藥劑有下: 銀鏡去除液,為 甲醇(CH3OH)99.9% 的溶液和 10.0%食鹽水 的以 4:1 的混合溶液。 硬化劑,由 50克無水亞硫酸鈉 , 50(20,日版專利)毫升冰醋酸 和 50克明礬 加水1公升所組成的。 漂白劑,由A,B兩液所組成,A液為在一公升的水中加入 5克過錳酸鉀 ,B液為一公升水中加入 100毫升 35%的鹽酸 。 將 0.2至2毫升的氫溴酸 加到溶液A:溶液B:水= 1:1:8至38 的混合溶液中。 清潔液,為 1%至10% (5%,日版專利)重量百分比的 焦亞硫酸鉀 。 顯影液,為常用顯影液。(D72 1:2稀釋液,日版專利) 急制液,為重量百分比 3%冰醋酸 。 定影液,為一公升水中加入 240克硫代硫酸鈉 的混合物。 次硫酸鹽(海波)去除液,為重量百分比 2%偏硼酸鈉 。 但即使有這些藥劑,但還有一點不在專利中,而在影片中有被提到的重點:再曝光的時間。在影片提到這個曝光時間範圍可能介於15秒到9分鐘的範圍,必需由他的經驗來判斷。而他的經驗是靠上千份失敗的照片所累積而來。     回到這個方式的原理限制。因為這種化學修復方式是利

電影膠卷上的聲音

圖片
早期電影聲音 Kinetophone  (蠟管式錄音) 在愛迪生的公司發明了留聲機後,很快的這種媒材便被利用來製作供影片播放時的聲音。這種裝置被稱為 Kinetophone,使用蠟管類的媒材來記錄聲音。目前最早的有聲影片素材可回溯至 1894/95 年的  The Dickson Experimental Sound Film  (連結為修復版本)。且這種由放映機與留聲機所組成的聲音系統並無法達到影音同步的效果。 Chronophone (盤式錄音) 在唱盤發明後,也有使用唱盤唱機做為聲音記錄媒材的電影聲音系統,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是 1902 年由 Léon Gaumont 所推出的 Chronophone。其中最有名的作品是 1907-1917 年間播出的  Phonoscène 。 Chronophone Frédéric BISSON from Rouen, France / CC BY 後來著名的盤式電影錄音系統還有如  Vitaphone 和數位時代的 DTS 系統。 早期光學聲軌發展 最早在膠卷上記錄聲音的技術其實不是用於電影,而是電話。 Ernst Ruhmer 發現了硒元素的光敏特性後,將它應用在貝爾 (Bell) 所發明的光學無線電話 ( Photophone ) 上。 而另一個重要的人物是  Eugène Lauste ,於 1906 年的時候在英國申請了一個電影錄音技術的專利, Phonofilm 。這個系統的原型機是使用 Pathé Frères 攝影機搭配 Ruhmer 的系統,在 35mm 膠卷上使用右 1/3 區域來記錄影像,而左側用於錄製光學聲軌。這種光學聲軌為單軌單向式,在播放時會透過使用硒光電池將光轉換為電流,這也是後續光學聲軌的基礎。 1918 年開始, Lee de Forest  透過他自己發明的真空管,得以放大訊號。再加上  Theodore Case 所發明的 Aeo-Light  (專利 pdf 檔)  ,得以將聲音轉換成光度變化。最後在 1920 年代推出了一整套的  Phonofilm  膠卷聲音記錄系統。這個系統是第一個密度式電影聲軌系統。為了要推廣這個系統,在 1923 至 1926 年間, Lee de Forest 向 SMPTE 投了三份論文來解釋這個系統。但由於後期 de Fore

Dolby SR 降噪系統簡介

圖片
Dolby SR 降噪系統 簡介 杜比頻譜錄音(Dolby SR)是一種專業錄音室母帶所使用處理系統,目的在產生具備純淨音質的錄音。這個系統中有些重要的技術特性,一種是對可用頂部空間的實質性擴充,使得在所有聲音頻率上都得以使用一樣高的最大記錄電平。另一個是實際消除在播放聲音時,雜訊和非線性的影響。 當最低訊號強度或沒有訊號的情況下,Dolby SR 會使用固定的增益/頻率特性,可將噪聲和其他低強度干擾降低 25 dB。 只有在部分訊號頻譜的強度有顯著增加時,電路才能自行調整其自身頻譜特性。 在這種狀況下,Dolby SR 只會在需要更動的頻率上改變其增益,並且只改變所需的量。 背景 當使用標準專業錄音機和15 ips的磁帶進行的類比聲音記錄時會如上圖所示。上下的灰色區域為訊號強度上限,與雜訊強度。這些強度都與頻率有關。而中間的白色區域便是可供記錄訊號的區域。當調整輸入訊號增益值時,即使盡可能減少被裁切的狀況下,對某些頻率而言,仍有相當大的頂部空間可供使用。       在早期的 Dolby 降噪系統中,會使用壓縮擴展器(compander, compressor and expander,壓縮器和擴展器)來提升記錄系統的可用動態範圍。例如最早期的 Dolby A,便將整個頻譜區分為四個頻帶。依每個頻帶中的訊號強度;如果此強度低於固定閾值,則在錄製時會將其進行強化,並在播放時中將其減弱;反之亦然。 (上圖:左上:Dolby A 頻帶分佈。右上:原始錄影訊號。左下:編碼錄製訊號。右下:解碼播放訊號) Dolby A型使用的強化增益基本上為10 dB,在高頻時能到15 dB,但事實上還有相當多的空間。 另一個重要的關鍵在於不同頻率的可用動態範圍會有相當大的差異。上圖為人耳聽力系統窗口 (上黑區為疼痛區,下黑區為無感區) 與錄音系統極限的組合。這張圖顯示,錄音系統中的低強度雜訊在聽覺最敏感的中頻範圍內才能被聽到。且當這些噪訊能降低 20-25 dB,就可以降到無感等級。而在很低和很高的頻率時,錄音系統中的可用的動態範圍是相對較少的。但是,可供錄音的動態範圍相較於聽覺有感的動態範圍要大。 因此,如果可以透過對應不同頻率時,使用不同的增益設置,則可以大大擴展錄音時的有效動態範圍。 效果 依不同狀況,Dolby SR 會有不同的效果: 1. 低訊號強度 抑制雜訊和其他低強度記錄缺

影音類載體 -- 影片類 -- 1" 盤帶 (Type A, Type B 和 Type C)

圖片
  影音類載體 -- 影片類 -- 1" 盤帶 (Type A, Type B 和 Type C) 特徵 格式名稱:1" Type A,Type B 和 Type C 內容記錄類型:類比 上市時期:1965 (Type A),1976 (Type B/C) 使用期間:1965 - 1980初 (Type A),Type B/C 淘汰中,但仍可見  外觀:盤帶 (Open Reel) 尺寸:帶寬:1";片盤直徑:最大 29.7㎝ 外盒:主要為方型塑膠盒,可能有一角為圓弧或提把造型;也可能有紙製外盒。盒外通常會有含供電視製作環境使用的內容名稱與其他資訊的大型標籤。 識別:歷史上曾出現不少 1" 磁帶格式,外觀類似但記錄格式無法相容。也有部份錄音帶使用 1" 盤帶格式。1975年前製作的 1" 磁帶,有相當大的機會是 Type A,由於當時尚末標準化,因此很可能沒有標籤。Type B 主要使用歐規,但可能透過交易或其他方式出現在其他區域,通常以磁性塗層向外的方式儲存。Type C 是最常見的規格,磁層通常在內側。當機器與磁帶規格不符,會完全沒有影像,但可能會有聲軌配置錯誤的聲音出現。 製造商:Ampex (Type A/C),Philips 和 Bosh (Type B) 及其他 錄放影機:這種格式的機器很少見,尤其是在可用機型。 主要可由保存/修復商取得,部份電視台,工作室和收藏家仍有可用的機器,但零件難以取得,部份零件需要重製。機器不易修復。 用途:主要用於電視與專業製作環境中,80年代末與90年代 風險: Type A 訊號損失風險極大,設備過時。 Type B/C訊號損失風險中等,設備過時。   狀態評估:目視判斷是否有沾黏症,發霉和其他問題的跡象,需要進行播放以進行全面檢查。1/2" 磁帶有嚴重的沾黏症問題。 保存行為:建議立即透過專業廠商重製母帶。轉檔前可能需要清潔。可能需要更換包裝。 圖片 1" Type B 盤式磁帶 By Yintan  at English Wikipedia  - Transferred from en.wikipedia  to Commons., Public Domain, Link Type A 螺旋掃描式磁軌 By Kubanczyk , CC

德國聯邦檔案館法定寄存指南(翻譯)

  由電影補助取得法定寄存副本 原文出自 https://www.bundesarchiv.de/DE/Content/Artikel/Anbieten/Film/uebernahme-filme-belegexemplare.html 德國聯邦共和國與部份聯邦州的電影補助法與準則規定將受資助的影片的典藏副本轉讓給聯邦檔案館。 數位檔案副本會被額外儲存在聯邦檔案館中他們自有,且只有內部可取用的伺服器系統。 電影的使用須遵守“聯邦檔案法”和版權法的規定。 提供寄存副本的指南(更新於21.06.2019,見1.)格式) 1.) 格式 請注意,以下影片格式不得以壓縮格式進行提交(例如TAR,ZIP或類似的壓縮方法)。 我們接受您的寄存副本為下列格式: A) 電影 數位新製或由類比影片進行數位化: DCDM (如有額外未加密DCP更好) B) 電視與網路 (z.B. SVOD): 對於HD製作者: MXF-File (XDCAM HD 422 50MBit/s, MXF OP 1a) 對於SD製作者: MXF-File (IMX D10 50Mbit/s, MXF OP 1a) 參照電影補助: 如果您的電影是在未受補助下創作的,我們期待收到一封含片名的電子郵件以進行告知。 2.) 無障礙版本 您的電影是否必須產生(和儲在)的 無障礙版本 ,會在您的補助合約中指定,或者可以與您的補助來源進行協調。 無障礙素材(WAV格式的聲音描述和XML格式的噪聲描述字幕)必須可以自由切換。 3.) BagIt格式和驗證報告 這些文件將根據 BagIt格式 在資料載體上建構,並提供校驗和。 對於額外交付的DCP,必須包括驗證報告。 如果缺少,則不接受DCP。 4.) 資料載體 外接 USB 硬碟或 USB隨身碟 (硬碟格式為Windows NTFS) 檔案藍光 5.) 附帶表格 (01.05.2019版本) 我們只能在收到完整的附帶表格後開始進行對於您的電影的處理! 可以PDF格式填寫。 6.) 確認 在您的寄存副本成功進行技術層面的檢查,確認資料是否合理後,我們通常會在四周內將接收確認函發送到附帶表格中的電子郵件地址。 7.) 轉移至聯邦檔案儲存系統 在確認之後,我們會將您的電影轉移到內部儲存,並依TNT公告定價非免費在幾個月後將您的資料載體寄回。 以防萬一,我們必需指出,聯邦資料館的技

影音類載體 -- 影片類 -- 2" Quad

圖片
影音類載體 -- 影片類 -- 2" Quad 特徵 格式名稱:2" Quad ( Quadruplex )  內容記錄類型:類比 上市時期:1956 使用期間:1959 - 1980初 外觀:盤帶 (Open Reel) 尺寸:帶寬:2";片盤直徑:~12" 外盒:~15" x 15" x 4" 方型塑膠盒,約 20 - 30 磅;有可能置於紙盒。 識別:片盒上通常帶有含節目名稱的標籤,顯示播出日期,記錄日期和/或與廣電環境一致的其他資訊。 製造商:3M,Ampex,IVC,Sony,Bosch… 錄放影機:非常少見,可能可在部份電視台,後製公司或典藏機構中找到藏品,但幾乎無法找到零件。不同子規格的機器與記錄格式間不相容。 用途:主要用於專業或電視領域。 風險: 訊號損失風險極大,設備過時。 狀態評估:目視判斷是否有異物汙染,沾黏症,發霉和其他問題的跡象,需要進行播放以進行全面檢查。 保存行為:建議立即透過專業廠商重製母帶。轉檔前可能需要清潔。可能需要更換包裝。 圖片 2" Quad 盤帶與 miniDV CC BY-SA 3.0 , Link 2" Quad 記錄方式,磁頭上四顆讀寫磁頭以正交方式寫入磁帶 By Tecchese - Own work , CC BY 3.0 , Link 備註 1959 年由 Ampex 所推出的首份錄影帶,開啟電視使用磁帶記錄的方式。由於磁帶不需要透過沖印即可重播,因此大幅減化電視製作的流程。之所以被稱為四重式 (Quadruplex) 是因為在旋轉磁鼓上有四顆相隔 90 度,用來記錄或讀取的磁頭,透過快速橫向旋轉的磁鼓,以正交掃描的方式快速掃過磁帶。這種記錄方式被稱為分段記錄,每段磁軌記錄畫格的一部份。就 NTSC 格式,每秒記錄 960 條磁紋,每條磁紋負責 16 或 17 條掃描線。透過這樣的方式來記錄影像所需的高頻寬。但也需要透過電子與機械方式確保磁頭與磁軌的對齊 ( 追蹤訊號 ) ,以確保能夠讀取所有資訊。 這種格式有幾種子類,主要與其使頻率調制的方式來記錄訊號有關。有低頻段黑白 / 彩色 (Low-band monochr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