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修復倫理與數位工具

隨著電影修復的例子越來越多,每個電影修復的案子都不同。在某些情況下,採用某種數位工具或技術可能是合理的,而在不同情況下使用相同的技術可能是完全不合適的。FIAF的技術委員會在最新的數位聲明中(刊載於電影修復期刊,Journal of Film Preservation,104期,2021年4月號),提供一系列應在所有修復案件中需要思考的,不同等級的規範和準則。這些規範分為以下幾類:

  • 規則:適用於數位修復工具和技術的一般和通用使用規則。

  • 準則:可能會依專案目的開放詮釋或調節的工具和技術。

  • 紅線:超出修復倫理範圍的,毫無例外的工具或技術。


規則

這些是套用於數位修復工具和技術的一般規則。在沒有折衷情況的情況下,應始終遵守並符合這些規則。


  1. 為修復所選擇的版本的原始剪輯必須保留。不允許重新剪輯,更改順序,增加或刪除鏡頭或字卡,或“修正”其連續性。在可能存在多種版本的電影的情況下,例如國內和國外、重新發行版等,該專案的目標應該是修復特定的歷史版本,而不是從多個版本製作歷史上不存在的多版本混合。

  2. 如果有原始字卡,必須保留其內容和位置。如果沒有原始字卡,則重建的字卡必須表明它們是現代重製品。

  3. 必須保留畫格的原始畫面比例。掃描原始素材時,必須在不裁切的狀況下擷取每一個畫格的完整影像。修復時,必須修復整個畫格,然後將其寫入新的底片或數位輸出中。當為了數位放映而對類比電影進行算圖的情況下,預期會在畫格邊緣進行裁剪以重現類比膠卷放映遮罩產生的成像。

  4. 膠卷的原始格率或速度必須保留。如果將新的修復結果要印回到膠卷上,則新的複製品僅含有原始的逐格序列,然後應以原始格率放映膠卷。在更可能的數位輸出和放映的狀況下,必須預備以這樣的方式,以原始格率放映的方式呈現數位輸出(DCP,ProRes等)(如果數位放映不支援實際原始格率,則改用模擬效果)。

  5. 必須注意原件的顏色,對比度和調光(依時序)。在可能的情況下,應參考製作時的原始參考拷貝,以便準確地重現調光。

  6. 必須保留底片或第一代拷貝中存在的電影原始作品的所有特徵和痕跡。此類標記和痕跡的例子包括:

    1. 膠卷顆粒

    2. 鏡頭和字卡之間的接點

    3. 原始拷貝中存在的接點,例如產生特效的場景

    4. 顯影架造成的點線(“珍珠串”)

    5. 出現在原底中的攝影機毛髮

    6. 閃爍或密度改變(由於褪色/老化導致的閃爍除外)

    7. 稅務,電檢和關卡標誌

    8. 攝影機擺動(不是由於複製造成的晃動)

    9. 原始特效的特徵,例如光學效果和轉場的密度改變

    10. 底片上有靜電痕跡

  7. 雖然有上述列表,但通常情況下,膠卷修復是基於較後代的素材所處理的,那通常會包括在膠卷生命過程中,或因為沖印時的不當複製所造成的損壞。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允許處理因複製而造成的問題,例如:

    1. 在複製過程中印入的片門毛髮(不是原始的攝影機毛髮)

    2. 複製時導入的晃動(不是原始的攝影機擺動或晃動)

    3. 修復撕裂的畫格的接點(不是來自製作或生產時的原始接點)

  8. 接點是一個需要特別考慮的地方。接點(例如鏡頭和字卡之間的接點或默片中不同顏色的片段之間的接點)不僅可以作為電影製作的原始標記,還可以提供線索和歷史標記。在早期的電影中,接點通常如藝術特徵外,也是歷史特徵,例如,那些在喬治·梅里斯(GeorgesMéliès)的電影中創造出神奇的,變換性的跳躍剪接。拷貝中的接點還可以指出鏡頭的刪剪位置,字卡更改的位置或電檢要求刪剪的位置。因此,至關重要的是,只有在非常明顯的情況下,接點只是單純的修補(例如,橫過畫格中間的膠帶接點)時,才考慮以數位方式刪除接點。

  9. 最後,必須處理的部份是在掃描和數位化過程中引入的缺陷和不完美,例如原始膠卷素材中不存在的晃動和畫格變形。


準則

可能依專案目的進行修改或調整的工具和技術。


  1. 底片上的標記應保留,且在膠卷的生命過程中通常(也一直是)會在片卷的末端使用刮痕和打洞的方式製作標記。放映標記是後來產生的損傷,可以被修復,但它也有被視為物件生命周期的證據價值。這些在膠卷發行後新增的放映師的換本標記可交由修復人員進行裁量。

  2. 修復痕跡(膠帶、膠水等)和處理和放映拷貝所造成的標記(指紋、毛髮、壓在上面的小蟲、訂書針等)可以被移除。

  3. 素材劣化痕跡,只要不會變更內容或原件特徵和跨越下節所提的任何紅線,就可以放心修復。

  4. 染色片應以染色的狀態進行掃描,以保留現在的染色資訊,即使其顏色已經劣化或褪色。這並不排除重新製作所套用的色彩(染色和著色)以達到更準確地反映原始膠卷色彩的選項。

  5. 儘管必須格外小心,但可以透過混合多個來源來重新合成鏡頭以重現受損的影像或來自不同品質的來源素材的組合元件。僅當用於重組的素材只能從與電影製作相關的當代素材中取得,而不是從其他時期或新的來源中獲取,並且使用數位工具盡可能地接近原始素材時,才考慮使用這種具有侵入性的技術。


紅線

下列技術超出修復倫理的極限且在任何狀況下都不應使用。


  1. 上色,對於原本是以黑白片形式製作與發行的膠卷素材以人為方式添加色彩的過程。

  2. 使用內插方式製作整個新畫格。有時候會建議使用這種技術來產生新畫格,以連接原本假設是有個遺失畫格所造成的空隙或跳卡。內插畫格有時候也被當做彌補數位放映不足時,做為速度校正使用。不管是那種理由,這種技術會產生一個歷史上從來不存在的畫格。它也可能會消除原始人為痕跡(例如剪輯、電檢、移除字卡等)的歷史證據。

  3. 使用繪圖工具來繪製或填補畫相的遺失部份。這種粗糙的工具會強制地填加東西,且與相鄰畫格的內容資訊無關。

  4. 人為”銳化”,”平滑化”和”強化”。媒體廣告的一個不幸的副作用是很多人現在認為影像銳利度與影像品質同義。為了提供被認為更清晰或“現代化”的影像,許多數位修復套件都包含“銳度”工具,該工具可以人為地讓邊緣銳化或平滑化,並增加與畫格影像中的對比度。相較於修正或修復,這些工具會扭曲原始影像,使用它們與實踐修復倫理不相符。

  5. ”顆粒管理”是指減少或消除膠卷顆粒,或相反地,添加合成顆粒的通用術語。這兩種技術都應該避免。在任何狀況下都應該尊重原本就存在在原始膠卷素材中的原始膠卷顆粒。某些商業修復案例會採用下列過程:數位化去除膠片顆粒,使用自動過程對膠片進行數位“清潔”,然後套用合成顆粒使結果具有“膠卷外貌”,這樣的外貌也便於掩蓋自動修復過程所造成的人為缺陷。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低成本的數位影像修復 (OpenCV Inpainting)

影音類載體 -- 聲音類 -- 8軌匣式錄音帶(8 track tape)

影音數位典藏所需的自動化腳本(Bash Script)--函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