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ー《Sustainable Preservation Practices》ー part 1

實行永續性保存措施 ー part 1

    IPI(Image Permanence Institute,影像永久保存研究中心)是在影像與文化資產保存上進行研究的領導者,在2010年代初期,隨著環保節能議題的成長,他們也依據其研究,出版了這份指南。目的在於讓有儲存藏品需求的機構在面臨藏品保存環境維持,與節省高耗能環境控制成本間,得以取得平衡。

這本書主要分為四個部分:

  • 第一部分著重於管理儲存區域時,需要了解的環境,環境對材料劣化的影響,以及影響儲存環境的主要因素。這部分屬於入門知識。
  • 第二部分介紹準確記錄儲存環境所需的工作,以及如何有效地分析風險,並提高保存品質。
  • 第三部分著重環境管理行為,並強調節能和達成永續經營的機會。
  • 第四部分則是以考書目與其他資訊。
這篇文章會著重於第一部分。

定義最佳與永續保存環境所需的背景知識

    這個部中,提到保存環境中最重要的關鍵因素,以及這些因素與藏品劣化的關係,以及會影響保存環境中這些因素的原因。

    如大部接觸過藏品保存的人員所熟知,會影響藏品保存壽命的關鍵因素是溫度與濕度。由於溫度代表熱量,越多的熱量代表化學反應增加,因此化學性劣化的劣化速度。而隨著溫度上升,生物活性也會增加,蟲類的活動與黴菌的危害也會增加。因此通常會要求儲存環境盡量低溫。

    而濕度表示空氣中水分的比例。如果藏品中含有會吸收或放出水份的材質,可能是有機物或部無機物,則會試圖與儲存空間中的空氣達成平衡狀態。在水份不足的狀態下,較硬的有機物,如木材會收縮,變形和破裂;皮革和感光膠片會收縮,硬化,破裂和剝落;紙張,纖維和黏合劑會變乾。在水份過多的狀況,又可能會面臨黏合劑沾黏和黴菌爆發。

    不過在測量時,所測量的濕度是相對濕度,代表在特定溫度下,空氣中所含有的水分與空氣可以容納的水分的比例。在確定知道空氣中的水分含量(絕對濕度),需要另一個測量標準,露點溫度。在環境控制系統未增減水分的狀況下,戶內露點溫度與戶外一致,而相對濕度會隨著溫度下降而上升,直到露點溫度時達到飽和。反之,當溫度上升時(如冬季)相對濕度會下降,可能因此達到對藏品有害的乾燥等級。

    藏品必需保存在適當環境條件,是為了減緩在一般環境中會發生的自然劣化,而這些劣化又可以依原來源,分為化學,生物與物理性劣化三種。化學劣化是藏品中的材質因化學反應而產生如鏽蝕,變色,分解等削落材料特性的反應。生物劣化多半與昆蟲與黴菌有關。物理性劣化(損傷)可能是因為物理受力或處理不當引起。但環境變化會導致物體因膨脹程度不一,而造成應力拉扯的損傷或細裂紋,或因極端溫濕度所造成的脆化或碎裂。

    但是,溫度與濕度改變,要影響到藏品材料整體會需要時間。以溫度平衡為例,通常只要數小時就可以讓藏品的核心區域達到與環境相同的溫度。但濕度所需要的時間遠大於溫度平衡,可能達數天至數周的長度。有的藏品含有外包裝,能延長更久的水分平衡所需的時間。因此,在進行儲存環境控制時,持續穩定的環境條件較環境參數的短期波動(日夜差異)要重要。


影響儲存環境的因素

    儲存環境受一連串相關因素的影響。 由建築物所在的當地氣候開始,再來是建築物圍護結構,在建築物與儲存區域間用來進行調節的機械系統的調節能力,最後才是儲存區域中藏品的需求,空間中的活動,以及機械系統的運作模式等細部因素。

    由於空調系統多少會需要引入外部空氣進行替換,以及部建築物(如老舊歷史性建物或處於民房的非專業性儲存空間)無法完全隔絕外來的熱量與水份,因此建築物所在地的氣候是很重要的要素。以新北市(新莊區)為例,下圖為 2019/12/01 到 2020/12/01 間的溫濕度變化:

新北市一年(19/12/01-20/11/30)溫度變化,淺色為每小時數據,深紅線為十日平均值
新北市一年(9/12/01-20/11/30)濕度變化,淺色為每小時數據,深藍線為十日平均值

    台灣北部屬溫暖濕潤氣候,夏熱冬溫,全年多雨濕潤。由溫濕度曲線圖顯示,外部空氣溫度大約在25°C以下時,為70%以上,並且大約為70°F以上時,為65%。全年中約有 2/3 的時間溫度高於20°C。如要要在這種氣候下將藏品儲存設施中的溫度保持在20°C以下,會需要能夠從四月到十一月間都需要降溫的系統,若儲存區標準調降至18°C以下,則全年停機時間可能僅一個月。可能需要一個良好的隔熱層來拉平每日較大的溫度波動。由於相對濕度幾乎持續高於儲存標準,再加上進入儲存區的空氣會因為冷卻而提高相對濕度,因此幾乎全年(除冬季少部時段)皆需對外部空氣進行除濕。

    在戶外空氣與儲存空間的第一層氣候保護機制是所在建築的構造,通常可依下列分級來進行討論:

  • 一級建築:如簡易棚,僅供遮雨的開放式結構。無環境控制能力,建築內外空間環境無差異。 
  • 二級建築:如簡易倉庫,可遮雨擋風,含柱樑,木質或金屬包覆的建築物。僅供通風,無法隔絕濕氣,建築內外空間環境差異極小。 
  • 三級建築:如歷史老屋,有基本木結構和側牆,單層窗或簡易磚石結構,可能含較淺的高架構造或地下室(未直接與地面相接)。缺乏絕緣或防潮層,可透過攜帶式或獨立裝置調整溫度控制,濕氣較難隔絕。 
  • 四級建築:如較高級的歷史建築,民房或教堂,有複合粉刷牆,單層玻璃或防風窗的緊密建造的木製或重型石製結構 。可能具備閣樓隔熱層,供冷暖氣的管道,但通常沒有防潮層。有較佳的溫度控制機制和有限的濕度控制機制。
  • 五級建築:如圖書館,辦公大樓和工業建築,具有絕緣牆,防潮層和雙層玻璃窗,具有金屬或混凝土緊密結構。有絕緣良好的外圍結構,與完整的環控系統支援,能進行良好的環境控制。
  • 六級建築:如室內隔間的專業儲存庫房,具絕緣和密封牆的室內隔間,雙層牆結構。絕緣良好且密封,且有精確控制的加熱,冷卻和濕度控制系統支援,能提供完美的環境控制。

 
AHU 示意圖(摘錄自《Sustainable Preservation Practices》)

   在四級以上的建築物中,會使用被稱為中央空調的空氣處理元件(Air Handling Unit ,AHU)。在這種系統中,會有下列組成元件:
  • 風扇:用於帶動空氣,至少用於送風至目標區域,有時也用於回風。部分風扇具備轉速控制,可用於調整送氣量。 此元件耗能與:馬達尺寸,運作速度與運作時間有關。
  • 冷卻盤管:從遠端壓縮機/冷凝器的提供的冷水或冷媒流經盤管,讓經過盤管的空氣得以降溫。此元件耗能與:工作區域的熱量增加,外部空氣的溫度/混合量,工作區溫度設定值,與年度運作時間有關。
  • 加熱盤管:從遠端鍋爐的提供的熱水或蒸汽經盤管,或使用電熱線圈,讓經過元件的空氣得以升溫。 此元件耗能與:工作區域的熱量減少,外部空氣的溫度/混合量,工作區溫度設定值,與年度運作時間有關。
  • 除濕器:可能透過上述冷卻與加熱裝置組成過冷卻-再加熱的除濕機制,讓空氣降至預期露點,以排出過多水分,再加熱回目標溫度與濕度。另一種是使用乾燥劑輪。讓化學藥劑待在空氣迴路中吸收水分後,移至空氣迴路外加熱排出水氣,再送回空氣迴路循環使用。此元件耗能與:外部空氣的露點溫度,外部空氣量,空氣冷卻-再加熱/除濕的總量,工作區露點溫度設定值,與運作時間有關(可能被算在冷卻盤管和加熱盤管的能耗之中)。
  • 加濕器:在含有蒸汽加熱的系統中,可能直接導入低壓蒸汽,或透過加壓方式,讓水霧化後在空氣迴路中蒸發,以提升供氣迴路的相對濕度。此元件耗能與:外部空氣的露點溫度,外部空氣量,工作區露點溫度設定值,與運作時間有關。
  • 空氣過濾:用於除去空氣中的顆粒,有時會添加額外的過濾器以吸收氣態汙染物,通常在引入外部氣體處會有額外的過濾裝置。
  • 混合空氣:在法規限制,稀釋汙染物或人員舒適度等考量下,空氣迴路中會在迴風區透過洩壓風門排出部分氣體,供由外部風門進入的新鮮空氣。特定狀況下,會刻意關閉排風口,使得工作環境呈正壓,以防止由周圍空間的滲入。負責控制外部空氣進入量。

    最後會需要一個環境管理團隊來進行儲存環境的管理。由於要達到永續性儲存環境管理的目標,會涉及不同領域的知識,因此會需要一個跨領域的團隊。該團隊至少需要負責藏品照護(儲存,藏品管理,蒐藏,保存),以及設施管理(工程師,建築工人,設施經理)或行政管理的人員。透過引入設施管理對建築運作以及機械系統功能的知識,以及藏品照護方監測環境並審查數據,並調配藏品儲存區域。行政團隊可以影響儲存區域內的活動,或依團隊規範修改某些規範,並在需要時提供設備資金,以讓環境控制措施達到最佳的運作狀態。

    更多資訊,例如如何分析收集的資料,與節能方案和替代性環境管理策略,在後續段落會有更多資訊。

參考資料:

內文部文字與圖片翻譯與摘錄自 IPI 出版的《Sustainable Preservation Practices for managing storage environments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低成本的數位影像修復 (OpenCV Inpainting)

影音類載體 -- 聲音類 -- 8軌匣式錄音帶(8 track tape)

影音數位典藏所需的自動化腳本(Bash Script)--函式